党的十八大以来,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均衡+内涵”、“规范+特色”、“创新+跨越”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打造实力教育、现代教育、特色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为目标,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区教育局以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线,始终把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抓住国家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全面改薄契机,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至今,全区累计投入义务教育财政经费43.91亿元,建设“一乡一校”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新建、改建校舍58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了农村乡镇中心学校及食堂、宿舍、运动场等附属工程建设,全区乡(镇)中心学校及城区学校全部实现楼房化和电采暖,从根本上改变了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投入教育技术装备经费1.5亿元,全区各校教学设备仪器配备率达100%;投入信息化建设经费1亿元,实现千兆光纤“双网”入校园,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服务终端实现全覆盖;“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全区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五年来,全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累计录聘1258人,切实解决了全区中小学教师师资不足和年龄偏大的问题。通过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坚持每三年轮训一遍的目标,实现学校、学科、年段全覆盖。目前,已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15人、省级骨干教师 85人,长春市骨干教师223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1826名。通过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累计交流教师1001人,校级领导交流74人,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通过建立教育科研机制,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共286个,九台区级小课题535个。在2016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区获部级优课59节,获省优课143节,获长春市优课231节,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持续的内驱力。
区教育局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在长春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引领下,全面实施教育教学规范化管理模式和大学区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学习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九台特色的“六步导学”“五步教学”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拉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区教育局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全体中小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知认同,在学习生活中遵循践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先后涌现出吉林省“美德少年”15人、长春市“美德少年”30人、长春市“美德标兵”3人。
区教育局围绕“抓普及、重平时、促提高、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广泛开展体育艺术活动,全区“一校一品”格局基本形成。2013年,九台被确定为国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两次在国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推进会上进行交流。2015年,承办吉林省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场会。有20所中小学被确定为长春市“三星级”素质教育特色校,有39所中小学被确定为区级艺术教育特色校,有826名学生分别在省、市级艺术比赛中获奖。
五年来,我区顺利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84%;全区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小学巩固率一直保持100%、初中巩固率达97.8%以上;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寄宿生、贫困生”补助政策惠及城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区同待遇政策,有力保障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权益,教育公平得到充分保障。2015年,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017年,承办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现场会,取得圆满成功。高考一、二本上线率逐年提高,2017年高考各批次上线率跃居长春外县市区首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学生就业率始终在98%以上,就业对口率在85%以上,就业稳定率在86%以上,成为长春外县市区职业教育的领军学校。
五年来,我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